非洲豬瘟給行業帶來生死考驗,讓整個行業變得沉悶無聲,虎年春節以來行業沒有了會議交流,沒有了大型商務洽談,沒有了往日的生機勃勃;養豬人一邊咬緊牙關、降成本、減少規模,一邊到處融資貸款讓豬場活下去;行業所有人都在默默期待豬價上漲,但豬價有低必有高這是市場規律!可是究竟“什么時候漲,能漲多少”,真的很難說清楚。中國的豬價為什么總是預測不準呢?今天分享以下自己的觀點,供大家參考: 疫情不確定性
二十年來豬周期的變化,最大的推手還是疫情。比如2007年的藍耳病,2011年的腹瀉病,2018年的非洲豬瘟,每次行情的變化都是疫情引起的,價格的波動大小取決于疫情影響的程度高低。為什么這次豬周期價格波動如此之大,持續時間如此之長呢?主要是非洲豬瘟的嚴重度遠遠超過歷史上的每一次疫情,疫情的嚴重度和持續時間決定了豬周期行情的基本面。
大數據不準確
盡管今天是大數據時代,很多協會和研究機構也有數據統計和分析,但數據的終端來源,因統計口徑不一致,填報心理的影響,最終得到的數據匯總讓人難以置信;拿著真實的假數據無法預測生產周期和豬價,尤其是屠宰量和生豬出欄量之間的巨大數據差額一直是個謎。 消費無法預測
僅憑網上公布的CPI的變化無法預測消費的變化,尤其是單獨預測豬肉消費變化更是沒有依據。正常年份肉類消費是相對穩定的,可是近年新冠疫情此起彼伏,一時難以全部清零,全國各地出行受限,流動人口對消費的影響無法預測。除此之外,季節的變化也會影響消費者對豬肉需求的數量;加之雞肉、牛肉、羊肉的增加,整個肉類產量也很充足的;還有當下流行的減肥養生對消費的影響也是無法預估的。 進口肉類影響
官方對進口肉類數量統計應該是準確的,但是進口肉類什么時候出貨,出貨數量多少,這是外貿企業的個體行為無法控制的。因此,這個渠道的產品就像一只神秘的黑手,一直在行情變化的時候拉扯豬價,至于影響有多大始終看不透。
心里因素干預
養豬人的心里因素也是影響豬價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,行業的專家、從業者總會根據以往的經驗推算豬周期預測豬價,而且很容易達成某種程度上的行業默契。這種心里預期直接影響養殖企業的決策,即什么時間投放豬苗,什么時間出欄或壓欄,這種默契操作直接會導致生產周期的變化,人為的影響豬周期和行情;所以,凡是行業公認的豬價走勢往往最終落地的時候都是不準確的。比如當前豬價剛剛有所動蕩,立馬就有專家預測會有驚喜,也有專家預測今年五六月份豬價會漲,下半年豬價可能會到18元/公斤以上,這樣的預測都是經驗預測,或者說是心里預測的準確性能有多高呢?
當然,預測漲價是受行業歡迎的,沒有人會譴責,說高了也沒事,不管怎么說也算是對養豬人的莫大安慰!養殖業疫情制造行情,危機制造機會,既要有養好豬的真本領,也要有敢抓機會的魄力;當下是個多變的時代,豬價比股市都難預測,每一次險中取勝的企業總是少得可憐,受傷的企業還是大多數。因此,這個行業不是冒進的行業;尤其是非瘟后時代,消費低迷,產能恢復,很難看到多大機會;只有腳踏實地,精心操作,降低成本,控制規模,穩中求進,才是王道,未來的企業競爭就是效率和效益致勝。
微信公眾號:農牧青年 雷永輝